• 4/张
  • 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1
  • 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
  • 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2
  • 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3
图集

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

上海博物馆(编)


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


编者:上海博物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1月1日


blob.png

 

    《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5代宋元书画珍品》是对“翰墨荟萃”展的导览读物。2012年,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百年前或几十年前流入美国的《溪岸图》《捣练图》《晴峦萧寺图》等巨制将回到中国与观众见面。《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5代宋元书画珍品》邀请单国霖、余辉、高居翰、方闻、谢柏轲、姜斐德等国内外美术史学者,以及张鸣、白化文、扬之水、杭侃等人文学者,介绍了画展陈列的唐宋元名画,将这些名画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

 

    重量级名家解读数百年前流入美国的《溪岸图》《捣练图》《晴峦萧寺图》等巨制,充分展现名画魅力。

    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展览,这是一本满目琳琅的好书。它来自美国的宋元书画收藏,关注的是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它超越了美术史论文集,而成为一个深层次的国学读本。它超越了展览本身,而呈现了宋元的广阔时代风貌。2012年11月2日至2013年1月3日,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百年前或几十年前流入美国的《溪岸图》《捣练图》《晴峦萧寺图》等巨制将回到中国与观众见面。作者名家荟萃,邀请单国霖、余辉、高居翰、方闻、谢柏轲、姜斐德等国内外美术史学者,以及张鸣、白化文、扬之水、杭侃等人文学者,介绍了画展陈列的唐宋元名画。《博物新知丛书•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5代宋元书画珍品》有的从画作本身的构图、用笔、风格等方面介绍其艺术成就,有的从表现对象的时代特征上考订画作的创作年代,有的从与同时代同题材作品的对比中把握其笔墨特征、意境及创作个性,有的通过款识探究其流传过程,还有的介绍了广阔的人文背景知识,将这些名画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图书印装精美,图片质量超过博物馆自己印制的图录,堪称收藏佳品。

 

作者简介

陈燮君,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单国霖,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高居翰(James Cahill) 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目录

传承与创新--中国五代宋元翰墨魂脉探析

再现经典艺术的辉煌

早期中国画在美国博物馆--一个“局内人”之见

美国博物馆藏中国古画概述

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早期山水画的考古新发现

两张董元--早期中国山水画“状物形”与“表吾意”两种范式的建立

20世纪对宋代绘画的再造--来自美国博物馆的三个案例

“乱山藏古寺”:《晴峦萧寺图》及北宋诗画互涉新议

宋代的七夕节

现身于宋代的“文人画”--对我们所知与未知之思考

从惠崇到赵大年--暨“惠崇小景”及《江南春图卷》考

中国孝道图像的阶段性

宋徽宗花鸟画中的道教意识--兼探《五色鹦鹉图卷》

四季的故事:《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再思

谈谈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对苏轼《后赤壁赋》艺术意蕴的视觉再现

影子与水文--关于前后《赤壁赋》与两幅《赤壁赋图》

中国的罗汉与罗汉画

十王图

《春游赋诗图》--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马远手卷

《西园雅集图》与北宋东京士人雅集

一个陈容,两个所翁——从书法角度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九龙图》的作者与年代

罗稚川《古木寒鸦图》中文学与图像的交汇

物中看画——刘贯道《消夏图》细读

附录

 

文摘

    北宋的文人只对一种建筑有所偏爱,那就是亭子。它的结构简单,视野开放,与亭外的山水风光浑然一体,因此引发了许多文学想象,成为北宋时期深受喜爱的文咏题材。而既标识伽蓝胜境又明示耗资奢侈的佛塔,由于其意味含混,给人联想复杂,北宋文人们因此而兴趣不大。雷峰塔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塔座落于西湖南面南屏山上,始建于10世纪,可是作为风景胜地,北宋文人游览如织,却很少有谁将它付诸载记。著名的灵隐僧人契嵩(?-1071)曾详细记录自己登南屏山的经过。在“援萝蔓、陵层崖、履危磴,至于山之巅”之后,他完全被“一顾四达”的各种风光所打动,可是对雷峰塔竟然不屑费一滴笔墨。他用亭子来标计自己的路程:“由山之麓而上百步许,则东趋抵于霁云亭。西趋则伛偻过小石门,抵于积翠亭。……由积翠亭西曲折而上,抵于发幽亭……差发幽亭而东,至于白云亭。”他最后称,记录下这些行程,是为了“以示其将来有慕我而为游者也。”如果说亭子在那个时代总的说来比较受欢迎,那也不是它的建筑本身,而是它所提供的视野的缘故。这里又要引用欧阳修了: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这就是为什么连欧阳修本人倘若面对这幅《晴峦萧寺图》也要踌躇不前的原因,或者至少,他会在情感上有一些矛盾。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正如对我们这幅画分析的结果,一方面,它完满地与欧阳修憧憬的画意旨趣不谋而合。通过寒林、断桥上的驴背行客、瀑布和其他形象,它形象展示了“萧条淡泊”的境界。它又通过建筑结构稳定的佛塔,完满地体现了“闲和严静”的旨趣。建筑物的秩序感成功地中和了不安躁动的风景的无序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真可谓是巧思之极,神乎其技了。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若要严格绳之以欧阳修这样一位文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它最出彩的地方又可能是它与宋儒趣味相悖之处。佛塔在这幅“萧寺图”中以闲和严静的雍容规范消解了寒林激湍的噪动不平;同时,建造佛塔所不免的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正是欧阳修等崇尚节俭的儒家士大夫们所厌恶的。从诗意理念上讲,佛教寺院可以象征俭朴和隐修;而从图像造型上讲,借图绘渲染佛塔奢华的恢宏巨制来强调伽蓝庄严又与北宋文人对清贫佛寺的诗意想象相悖。


版权页

blob.png


书摘插图

blob.png 

blob.p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