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棚会上闹元宵 ——细看洛川元宵灯会

夏金菊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7期 发表时间:2016-12-15

洛川地处陕北与关中的交汇处,属黄土沟壑地貌,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饥民安身之地。兵家相争,饥民涌入,必然有民风民俗的碰撞、交流、吸纳、融合和输出。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貌,成就了洛川地域独特的民俗风情。

元宵节灯会是洛川县城正月里最热闹的日子,四里八乡的人都赶了过来。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凌晨结束,历时三天。灯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因为旧时庙宇被毁掉,当地村民就在庙宇原址搭棚办会,因此也称“灯棚会”。“灯棚会”是洛川境内辐射周边县区的民间盛大的祭神活动,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元宵节灯会,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拜神祈福的场所。

灯会因洛川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分为东社、西社、北社和东关4个社区。北社和东关灯棚都供奉关羽,以佑生意兴隆。东社和西社灯棚供奉南海观音。但东西两社在称谓上有所差异,西社称观音大士,为求子求福;东社称白衣大士,为保子孙平安。白衣大士与观音大士虽名称上有差异,但二者都是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不同叫法,被当地人视为送子神。

正月初十各社就开始做搭建灯棚、制作供品的筹备工作。各社灯棚都搭建在主要街口处,灯社组织者聘请能工巧匠用木板制作牌楼、庙宇的外形,并以彩绘图案进行装饰。每个灯棚都由1~2道牌楼、照壁和庙宇组成一个模拟的建筑群,庙宇有2~3层,高约10米,金瓦飞檐,气势宏伟。庙宇与牌楼之间的上空悬挂彩灯。但灯花在洛川民间渐渐衰落,在20世纪90年代前,春节和元宵节,人们都要自制灯笼悬挂,或正月十五给“灯会”送灯。花灯的样式种类繁多,如:八角宫灯、扇灯、莲花灯、金鱼灯、白菜灯、花篮灯、南瓜灯、西瓜灯、生肖灯等。灯花有剪纸、还有直接绘画出的图案。灯花的剪纸一般以民俗故事和神话故事为表现内容,八仙过海、二十四孝都是人们乐于表现的题材。盼通瑞、福纳祥的图案也是表现较多的题材。90年代以后,灯会上自制的灯笼越来越少,几近消失。

面花在洛川当地的各种习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祀神祭祖、婚丧嫁娶都少不了面花。彩塑面花是洛川传统面花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传承和发展的典范。80年代初,凤栖镇城关一队村民马改毛首次将各种食色糅合在面团里,制作成五彩的面花。彩塑面花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此后被人们效仿,使得洛川面花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面花以观赏性为主,更注重心理暗示和心理诉求,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表现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洛川现代面花虽然有创新,但图案还是延承着传统面花的心理暗示及涵意,无论是节俗还是礼俗用的面花,花卉大都以牡丹、莲花、葡萄、石榴、葵花、菊花等为主,动物以龙、凤、猪、马、牛、羊、虎等为主,点缀物以鼠、鱼、蜂、蝶、鸟为主。制作者根据自己对色彩的喜好,搭配出花鸟鱼虫的色彩,只要自己认为好看就行,但会基本遵循自然界色彩的搭配规律。

供儿和油云作为供品是灯会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地人把祭祖和祭神用的花馍称为“供儿”,把彩色花头及鱼虫鸟兽用竹签插在圆形大馒头上。内容以龙、凤、三牲、花卉为主,并在其间点缀小的鱼、鸟、蜂、蝶,多取通瑞祥和、子孙兴旺、富贵绵延之意。而祭神的供儿要比祭祖用的供儿大,以示对神灵的敬仰。油云是用面粉制作的一种圈形油炸面食,每组由上小下大五个油云组成,共十组,等正月十三上午请神安位后供奉在神位前。

拜神活动从正月十三上午请神安位后即可开始,灯会期间各社区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有求平安福祉,有求生意兴隆,有求天定姻缘,其中最为神秘的祭祀活动要算东西两社的求子仪式,俗称“偷灯”,这一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送子娘娘的神像前安置一五层高的灯龛,用荞面制作油灯,里面注满食用油,再点燃灯焾排放在灯龛上。求子的人家先在神位前焚香布施,再绕到灯棚后一个小门进入神棚,从灯龛上挑选一盏最亮的荞面灯装在防风的器皿中,快速赶回家中,途中不得和任何人搭话,也不能让灯熄灭,等灯油燃尽,将面灯煮熟让求子的夫妇吃下,然后等待佳音。得子后还要在次年的正月十五前来还愿,献三牲、供儿和香火钱,以谢神灵护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