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不会消失——《中国油画五百年》书评

邵大箴


中国油画不会消失

——《中国油画五百年》书评

邵大箴



meishubao/2017011317114150998.png

  

  油画技术从西方传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用油画技巧来创造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艺术,也逾一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油画已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扎下了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油画思潮的变化更迭,几代油画家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与中国人民的觉醒、抗争、奋起,以及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紧紧相连。油画家们的作品远远不只是客观地反映了现实,而且常常成为社会前进的号角,从审美的角度发挥着引导人民大众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为拥有如此众多的富有才华的油画艺术家,为他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而感到骄傲。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中国美术因有茁壮成长的油画艺术而显得丰富多彩,也因有油画这门艺术作为参照系,而使得包括传统水墨画在内的其他艺术门类,受到启发和获得革新的助力。当然,油画艺术也更因受到有悠久历史、渗透着传统格调和趣味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而富有生气,得到中国人的喜爱。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中国油画最突出的品格;在西方造型体系的观念和方法中,融进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趋向,使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气派,是中国油画最鲜明的特色。
  
  大致说来,中国油画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20世纪之前是技术引进期,以技术引进为主,兼有创造因素;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包括技术在内的油画艺术引进期,在引进的同时进行创造。从中国学子负笈海外学艺、外国专家来华传艺,到中国独立自主地培养油画家队伍,标志着中国油画已经度过了“幼年期”。艺术家开始自觉探索艺术的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等诸课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油画艺术因其在反映现实方面的优势,在当时社会生活和文艺思潮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0年代至今,中国油画走向更为独立发展的阶段,西方油画不再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范本”和模仿对象,而仅仅作为参照系统。如何在创造中充分发挥个性、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成为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课题,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和形式、样式、风格的多样化,已经成为艺术家和社会的共识。有独立品位的中国油画正在受到世界艺坛的关注。
  
  20世纪以来,油画遇到了新课题。早在世纪初,西方传统形态的写实油画受到来自表现性、象征性、抽象性油画的挑战,油画表现语言发生很大变化;从70年代起,西方观念艺术崛起,吸收了新的科技手段、采用多种媒介的装置艺术成为了新的艺术样式,这对平面的油画艺术也是新的挑战。在西方,油画的前途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的艺术家们。
  
  我想,一种新艺术门类或形式的出现,自有其合理性。西方艺坛上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思潮对古典写实的反拨,只能使写实绘画在一个时间段里受到抑制,而不可能使写实油画消失。艺术创新与科学创新有所不同,虽然它们都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但科学领域内的新原理、新定律一旦成立,旧的原理、定律即被推翻。艺术上的探新则不然,即使新思潮、新样式猛烈抨击传统的“模式”,但旧的表现方法仍然会有存在的价值。就拿西方写实的绘画来说,它在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复苏”的景象,又重新焕发出活力和生气,成为当今画坛多元格局的组成部分。同样我们可以认为,近二十年来观念、装置艺术对绘画、雕塑的挑战,只能促使绘画、雕塑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形式特点走革新之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绘画、雕塑不会消失,作为绘画门类的一种——油画,也不会消失。
  
  客观环境对中国油画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油画市场的现状和前景令人乐观,这是油画发展的基础。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对艺术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油画的发展,也可以使油画创作偏离方向,为满足市场、适应市俗趣味而导致艺术的精神弱化。当前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包括油画在内的一切艺术门类健康地发展。作为艺术家,要对市场机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用自己有文化含量的作品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在美术组织机制和展览运行机制上,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年艺术家的健康成长。
  
  对中国油画史的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汇编也很缺乏,两位年轻的美术史工作者赵力和余丁,在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用了数年时间进行编辑而完成了该书,是难能可贵的。此书的特点是除了对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外,还以编年的方式排序,并在概述中介绍文献的价值和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书中所附的大量珍贵图片也有助于将中国油画的历史具体、实在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定会受到海内外美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