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故事 | “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萧伯纳抵泸,鲁迅为何半顿饭相迎

赵瑜(《天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0-16

摘要:1933年3月1日,鲁迅写信给台静农说:“萧在上海时,我同吃了半餐饭,彼此讲了一句话,并照了一张相,蔡先生也在内,此片现已去添印,成后当寄上也。我们集了上海各种议,以为一书,名之曰《萧伯纳在上海》,已付印,成后料当寄上。萧在初到时,与孙夫人(宋),林语堂,杨杏佛谈天不少,别人皆不知道,登在第十二期《论语》上,今天也许出版了罢,北京必有,故不拟寄。我到时,他们已吃了一半,故未闻,但我的一句话也登在那上面。”

meishubao/201710161123393115.jpg

鲁迅呐喊手稿信

meishubao/2017101611241217443.jpg

台静农

1933年3月1日,鲁迅写信给台静农说:“萧在上海时,我同吃了半餐饭,彼此讲了一句话,并照了一张相,蔡先生也在内,此片现已去添印,成后当寄上也。我们集了上海各种议,以为一书,名之曰《萧伯纳在上海》,已付印,成后料当寄上。萧在初到时,与孙夫人(宋),林语堂,杨杏佛谈天不少,别人皆不知道,登在第十二期《论语》上,今天也许出版了罢,北京必有,故不拟寄。我到时,他们已吃了一半,故未闻,但我的一句话也登在那上面。”

meishubao/2017101611273179267.jpg 

萧伯纳

萧伯纳是著名的作家、戏剧家,他同情社会主义,且和宋庆龄一样,同是世界反帝大联盟的名誉主席。正是由于名誉主席这个头衏,1933年初,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才会向他发出邀请。时年已经77岁高龄的萧伯纳偕夫人到上海做短暂地停留。

然而,仅仅在上海停留了八个半小时,上海的媒体却将萧伯纳做成了特大的新闻。萧伯纳抵沪的当天和次日,《申报·自由谈》还连续两天刊出“萧伯纳专号”。短短一周的时间,由瞿秋白任编辑的《萧伯纳在上海》一书也编辑完成。

要说,萧伯纳本本是一个低调的人,然而,宋庆龄却将他的到来高调宣传。这为中国民权同盟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1933年2月17日一大早,中国电影文化会的代表洪深和上海新闻媒体以及各界青年近四百人在税关码头守望接迎,他们用英文做了一个旗帜,上面写着:“Welcome to our Great。然而,这些迎接的人不知,清晨五点钟,船已经停靠,宋庆龄和杨杏佛已经登上了萧伯纳乘坐的皇后号和萧伯纳见了面,还一起共进了早餐。

而事实上,在当天清晨5时,与萧伯纳同任世界反帝大联盟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已经和杨杏佛等乘汽轮驶往吴淞口并上船迎接,他们在皇后轮上相见甚欢,还共进了早餐。他们谈了很多内容,萧伯纳很想了解中国到底在做什么,他想知道中国的红军在哪里。

本来萧伯纳并不计划上岸的,但是宋庆龄盛情相邀,那天上午十时,萧伯纳便下了船。

12时,萧伯纳跟随宋庆龄来到了她的寓所,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一起吃饭的有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和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等。吃到了一半的时候,不知谁说到鲁迅,萧伯纳听说过,要见面,于是,蔡元培先是给鲁迅打电话,又派车去鲁迅住处将他接来。

这便是鲁迅在信中所说的,和萧伯纳吃了半顿饭。因为鲁迅赶到宴席现场的时候,饭菜已经一片狼藉。萧伯纳见到鲁迅时,很是幽默地称呼他是“中国的高尔基”,说鲁迅高尔基要好看。

啖毕,一班人马在院子里闲走,太阳突然出来,有人面露喜色,讨好般地说,萧伯纳先生真有福气,一到上海便遇到阳光。萧伯纳幽默着说笑,他答,应该说这是太阳的福气,能在上海见到萧伯纳。

他的确擅长幽默和演讲。然后便是合影,从后来的照片上来看,一共七个人,没有吃饭的杨杏佛,杨应该是拍摄者。

下午的时候,萧伯纳又到了福开森路参加了一个国际笔会的见面会,迎接他的人有邵洵美、张歆海等人,萧伯纳演讲,剧作家洪深作翻译。萧伯纳因为在国外听说过梅兰芳,要和梅兰芳见面,所以,梅兰芳便被邀请了去。

萧伯纳的行程可谓是饱满之至,在笔会见面的时间严格控制在了三十分钟。之后,萧伯纳又回到了宋庆龄的住宅,举行了一个记者会。然后又在宋庆龄和杨杏佛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遗址。

傍晚六点左右,萧伯纳结束了他的上海行程,历时八个半小时。然而,这八个半小时,却让上海的媒体热闹了好些个日子,这自然和鲁迅与宋庆龄的操持有关。先是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在1933年3月第12期用几乎整期的篇幅刊登了蔡元培、鲁迅、宋春舫、邵洵美、洪深对萧伯纳印象记,以及记录。同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第2卷第5期发表萧伯纳剧本《安娜珍丝加》(熊式一译)和赵家璧写的《萧伯纳》;而由野草书屋印行、鲁迅作序、瞿秋白剪贴翻译并编校的《萧伯纳在上海》一书,则为萧伯纳在上海的惊鸿一瞥,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文字记录。

《鲁迅日记》在1933年2月17日写道:“午后汽车赍蔡先生信来,即乘车赴宋庆龄夫人宅午餐,同席为萧伯纳、伊、斯沫特列女士,杨杏佛、林语堂、蔡先生、孙夫人,共七人,饭毕照相二枚。同萧、蔡、林往笔社,约二十分钟后复回孙宅。”

 

meishubao/2017101611254216559.png

萧伯纳来上海与鲁迅合影

这以后,鲁迅连续写了不少关于萧伯纳的文章。在《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一文里,鲁迅详细介绍了他为何对萧伯纳如此热情:“我是喜欢萧的。这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传记,佩服得喜欢起来,仅仅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点警句,从什么人听说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这就喜欢了他了。还有一层,是因为中国也常有模仿西洋绅士的人物的,而他们却大抵不喜欢萧。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

鲁迅这段话虽然并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个体,但却已经影射了自欧美留学回来的胡适与梁实秋了。

1933年4月22日,梁实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发表了一篇名字为《萧伯讷去后》文字,在这枚文字里,梁实秋将鲁迅与萧伯纳做了一番对比,并嘲讽了鲁迅的折腾和热情。里面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摘录一下:“大概遍读萧伯讷的著作,还不如和萧伯讷见一面,或一握手,来得愉快。在一个大人物面前,自己常觉得渺小;可是等大人物离开面前的时候,自己会又觉得澎涨起来的。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的萧伯讷。我想这比拟是很确当的,假如除去下列几点的差别:(一)萧有三部长篇小说,鲁迅有两集短篇小说,(二)萧有戏剧若干部,鲁迅无,(三)萧有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鲁迅无,(四)萧有他的思想系统,鲁迅无,(五)鲁迅有杂感若干集,萧无,(六)鲁迅有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萧无。上述不同的几点,有的是鲁迅不及萧,有的是萧不及鲁迅,双方截长补短,可不分轩轾矣。凡是西方有的,我们中国都能找到一个势均力敌的对偶,而并不觉得寒伧。”

鲁迅历来对于现代评论派的文章都是兵来将挡的,只是,这篇文章,大约发表在天津的一张小报上,他没有看到,也没有朋友寄给他看。鲁迅继续又写了几篇关于萧伯纳的文字,然后还给瞿秋白编辑的《萧伯纳在上海》写了序。只是可惜,鲁迅和梁实秋的又一场争吵便错过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