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通向创新的手段——记第13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

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9-10-14

开幕式现场

10月10日在河北省廊坊丝绸之路文化中心揭幕的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应当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有分量的一页。

在现代、宏大的丝绸之路文化中心展厅,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实验艺术家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惊艳的视觉之旅和一段充满人文思考的修行。从现场展览作品的形式和质量来说,已经和我们在西方顶级当代艺术展览中所看到的别无二致。

展览现场

对当代艺术的定义和划分虽然多有争议,但影像和装置往往被视作当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我们在第13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上所见到的主要作品类型。为何全国美展要将这些明显的当代艺术作品称为实验艺术?这正是本文要揭示的谜题。

展览作品分为四个主题: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介入、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发掘、高科技应用以及互动类的艺术作品。这四个命题基本上涵盖了当代艺术所承载的所有功用,这也表明中国实验艺术家们显然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段盲目西化的时期,当今中国的实验艺术家已经完全融入了全球主流当代艺术的潮流,而不再限于对某些西方艺术风格和样式的模仿。“叶永青事件”以来的这几个月里,当代艺术界似乎已经淡忘了外人对他们的诟病,因为真正醉心于创作艺术家们不会因此停下自己的脚步。的确,针对那一批“伪当代艺术”的指责应该休止了,那只是一段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在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区看到的作品,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的模样,即便它们还处于不够完美的探索阶段。

展览作品

阿瑟·丹托在35年前以“艺术终结论”震惊了艺术界,但也同时遭到了各种批评。国内的一种主流批评声音是:丹托不应该把不断创新的艺术观念的发展史,看作是线性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认为当代艺术会“一条路走到黑”的原因。但丹托至少预测到一件事,那就是当代艺术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和姿态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即全球化的时期。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包括上世纪90年代起活跃在艺术市场上的先锋艺术家),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和资本的诱惑,已经开始走向了一个源发性的当代艺术探索阶段,真正地开始参与全球当代艺术史的建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这种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从哲学或概念的文本出发,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本届实验艺术展中的三个主题都与之密切联系: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传统资源的转译以及高科技资源的挖掘。相比西方当代艺术家们,中国的优势实际上非常明显: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科技的进步拓宽了艺术家们的视野和想象力;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些都赋予中国实验艺术的践行者们足够的动力,去找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样式,进而建构一个全新的艺术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精髓在哪里?长期描摹敦煌泥塑的雕塑家何鄂曾经总结出两个字——创造。开创性地吸收传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能够走出困境、实现突破的关键,而实验是成就创新的前提。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中国的实验艺术家们总算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初步站稳了脚跟。

展览作品

这样说来,“实验”二字就展现出它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意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在实验中探索出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的气象和大国美术应该秉持的姿态。实验正是促成这种质变的必经之路。在全国最高等级的美术作品展上开辟一个实验艺术的展区,可谓大胆而明智的决定,也让首次单独设立的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成为本届全国美展中最令人惊艳,最吸引人的一个。从国家层面支持实验艺术的发展,也可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做的一个实验。实验不止,未来可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