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谈艺录(一)

黄宾虹  发表时间:2016-12-19

摘要: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阶段。 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所应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

黄宾虹谈艺录(一)

黄宾虹


师古人

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阶段。

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所应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

——1948年5月

 

有人说我学董北苑(源),其实不然。对于宋画,使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巨然。我也学过李唐、马远、夏圭。我用功于元画较多,高房山(克恭)可以说是我的老师,对子久(黄公望)、黄鹤山樵(王蒙)画,在75至80岁间临得较多。明画枯硬,然而石田(沈周)画用笔圆浑,自有可学处。至清代,我受石影响自然不少,龚柴丈(贤)用笔虽欠沉着,用墨却胜过明人,我曾师法。总之,学画不能只靠古人,要靠造化自然,要有自己主张,使能从规矩范围中变化出来。

——1951年夏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

——1948年


写字先明执笔,学画必须读书明理。不观古人书法评论,自难谈发扬传统。

——宾虹书简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

——宾虹书简


师造化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1948年春


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更妙的变化。

前哲之真迹,合造化之自然,用长舍短。古人言“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画有人工之剪裁,可以尽善尽美。

——1954年《九十杂述》稿


山川自然之物,画图人工之物。山川入画,应无人工造作之气,此画图艺术之要求。故画中山川,要比真实山川为妙。画中山川,经画家创造,为天所不能胜者。

——1948年


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余游雁荡过瓯江时,正值深秋,对景写生,虽得图甚多,也只是瓯江之骨耳。

——1948年答问写生法


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

——1954年《九十自述》


阴晴寒暑、风雪烟露、草木荣枯、人物动作,难写之景,变化无穷。粉碎虚空,全由实诣。读书万卷,行路万里,乃可作画,旨哉斯言。

——1947年《中国画学史大纲》稿


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

——《虹庐画谈》稿


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紧,进而就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

——1955年2月


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1955年3月4日


前20年,余游阳朔、罗浮、峨眉、青城、楚、越诸山,得草稿千余纸。今蜷伏燕市,暇为点染,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也。

——1946年题画山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