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史家的文化视野:通识基础教学与经典史论研究——访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曹意强 ​

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官网 发表时间:2017-01-11

摘要:2016年5月6日上午,我校在A13视觉艺术基础部举行仪式,特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史学家曹意强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曹意强教授同时受聘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个艺术史家的文化视野:通识基础教学与经典史论研究

——访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曹意强


曹意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兼《新美术》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英国《艺术史》国际顾问、牛津大学博物馆研究员、美国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克拉克艺术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关注中国艺术史学科建设,致力于艺术与思想、图像与历史、艺术与国际交流的关系研究。


  2016年5月6日上午,我校在A13视觉艺术基础部举行仪式,特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史学家曹意强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曹意强教授同时受聘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院长徐勇民为曹意强教授分别颁发我校客座教授和“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并合影留念。

  出席聘任仪式的有:副院长许奋教授、学报主编银小宾教授、图书馆馆长张昕教授、美术学系原主任周益民教授、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曹丹教授、美术学系沈伟教授、研究生部主任桑建新、美术学系副主任陈晶、人事处长周捷锋、宣传部长彭柱武,科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师生代表。聘任仪式由科研处处长李梁军主持。

  聘任仪式结束之际,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对特聘客座教授曹意强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吗?

  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历史悠久,是我国第一所现代美术学院,在悠久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多种艺术流派与各种方式并存,从而使得中国美术学院在各艺术领域人才层出不穷。由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体系,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人文教育发展现状跟国内其他艺术院校并无太大差异,但关键点就在于中国美术学院历史悠久中形成的多元化特点,一大批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像“根基”一样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悠久的历史就如同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学院将更加突出自身鲜明标志的人文教育特色,并注重协调人文研究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记者:从您的角度看,湖北美术学院有何办学特色?

  曹意强:湖北美术学院是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我认为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基础。学校建立视觉艺术基础部是非常清醒的,无论当下艺术观念与教育体制如何变化,作为美术院校要坚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训练环境。基础训练非常必要,就像我们说的学习“语言”一样,基础训练就相当于“语言”里面的基本“语法”,可以改变它,但不能抛弃它,比如当下“90后”、“00后”出现的许多新词潮语,也是在语境和语法的的规则之下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学院与画院的区别就在于基础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可以创新,但绝对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得到所谓的“创新”,那是对艺术学科整体的误解。艺术院校应该将基础传授于学生,越是传统,越是注重基础,创新的可能性会越大。

  二是重视传统。所有的学科都可以用进步发展的眼光看待,然艺术学科则不然,从某种意义讲,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分,并无古今新旧之别,也无中西之分。历史上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会像科学研究一样前者被后者否定或掩盖,艺术作品不会因为时间或观者兴趣的变化而影响它的价值。科学上如爱因斯坦出现,牛顿变成“文物”了,艺术不会因为梵高出现就把克劳德·洛兰给否定了,或者出现王蒙就把董源或范宽的山水画给否定了,他们都是一座座山峰。

  艺术确实有它的“基本语法”,我们艺术院校就是要把这个传授给学生。当然还要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思维,但是不要给学生误导将来的艺术一定要是什么样的,如果能预计那么这门艺术学科就没必要存在了,艺术学科就是不可预测。所以我们更加要寻找一种稳定的教学体系,使得将来的创新或成为可能,或者说提供创造性的可能更大。没有一个稳定的教学体系,如实验艺术学院等,很多学生被误导传统的学科不再关注,这样一来大学里什么训练都没有受到。为什么中国美院是非常传统的学院,但是在国际上大多数前卫艺术家都出自国美,这就是越传统创新的可能性越大。传统就像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筑高楼。这方面,湖北美院也做的挺好。

  三是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土壤。湖北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的思潮的策源地,湖北美术学院为其提供了沃土,孕育出一大批艺术批评与艺术“大咖”。湖北美院在理论研究领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中国艺术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艺术“根据地”的历史作用很大,希望湖北美术学院能把这段历史所形成的特色可以延续下去。

  另外,作为中国中部唯一专业美术院校,在楚美术和长江流域美术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对这一区域美术的研究领域还没有引起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重视,湖北美院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更大的龙头作用。

  记者:您作为中国美院领军的学科带头人,如何看待艺术人才引进、培养及团队建设?

  曹意强:人才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团队建设要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我对人才的理解,一是要有实际能力,二要个人能在集体中摆好自己的位置,要提倡致力于学术上的共同目标,不能总在个人利益上竞争。人才并非是以学位及表面业绩等论之,过去很多名家并没有很高的文凭,有的还是初中文化学历,像钱穆、饶宗颐等人,在学术上却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国美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不拘一格的尝试,学校有位年青的研究国学的副教授,曾经身份是农民、厨师、技工,当初我们直接以高中学历破格录用为讲师,事实证明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效果都很好。所以,学校可以在30岁左右的年青人中发现有潜质的优秀苗子,特别是加强真正懂艺术又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记者:如何理解您说的人文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曹意强:作为专业艺术院校,创作和研究为一体才是专业院校的特征,我们不是说学习艺术史就是史论系的事情,创作的理解也不是只有创作的人才学习的,从事史论研究的人没有创作体验,不知道其中的甘苦这样的话就做得很外围了。反过来,从事专业创作的人如果不思考那么创作肯定也是不行的。另外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一些,作为学院老师至少要有把自己对创作本身的理解用比较能够使人懂得、具有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的表达传授给学生。 如果让有深厚的、经典的史论研究能力的人做艺术,就会把一些当代表面的问题跟一些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探索得更深。学习历史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我们不知道今天在发生什么,更不知未来会怎样,但我们知道过去,它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尺,至少让我们看到一些方向,判断我们的思考到底有没有价值。

  曹意强教授还指出,如今的艺术学科在门类独立过程中将设计与绘画分开了,有些学校只有设计学科,没有美术学,这一点他表示担忧。设计是美术中的一个核心观念,无论涉及何种设计,进行何种绘画,设计已经在人类的事务中成为必需,我们所指的设计是艺术设计,但目前很多设计专业同学已远离手工绘画而仅依靠电脑来进行设计,这是绝不可行,设计与绘画同样应该相互贯通。在这方面,湖北美院学科结构分布保持的较好。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高校推进艺术人文教育最大的困难在哪?

  曹意强:当然首先是师资,师资和观念是制约人文教育的关键。有了好的师资,像政治、文学等课程都可以往艺术上靠,人文教育是整体的,不能被一些所谓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概念化分解、切割和限制。艺术院校规模大多比较小,应该最有优势接近人文教育的目标,但高等教育行政化趋势依然很明显,所谓“科学”的管理完全违背艺术规律,反而限制艺术发展,这也是最大的难点。

  记者:最后,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您将参与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课题研究,在这方面您是如何计划的?

  曹意强:作为湖美的客座教授,我会及时向学校介绍推荐国内外有关重大的学术活动及艺术活动,促进学校加强与国内外一流艺术院校沟通联系,特别是要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另外,我会在学校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尽最大的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