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的幻化——张译丹的中国画

王镛  发表时间:2017-01-16

摘要: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女画家张译丹,以她的美术学博士论文《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和工笔人物画创作“都市心象”系列引人注目。从张译丹的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到她的“都市心象”系列作品,其间虽然跨度很大,但有着内在的关联。贯穿她的美术学理论与中国画创作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写意精神,特别是“心象”。张译丹(原名张冬卉)从小聪敏好学,多才多艺。她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饰绘画专业,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学习,还从事过空间设计与平面设计,她的设计作品《漫话节日》和油画作品《旧式肖像》均曾获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越来越喜爱中国画,2004年考取山水画名家龙瑞的博士研究生。在导师龙瑞提倡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理念引导下,她从临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入手,逐渐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法和写意精神,把握写意精神的核心范畴“心象”。

心象的幻化——张译丹的中国画

王镛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女画家张译丹,以她的美术学博士论文《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和工笔人物画创作“都市心象”系列引人注目。从张译丹的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到她的“都市心象”系列作品,其间虽然跨度很大,但有着内在的关联。贯穿她的美术学理论与中国画创作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写意精神,特别是“心象”。张译丹(原名张冬卉)从小聪敏好学,多才多艺。她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饰绘画专业,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学习,还从事过空间设计与平面设计,她的设计作品《漫话节日》和油画作品《旧式肖像》均曾获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越来越喜爱中国画,2004年考取山水画名家龙瑞的博士研究生。在导师龙瑞提倡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理念引导下,她从临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入手,逐渐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法和写意精神,把握写意精神的核心范畴“心象”。

  “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号八大山人(1626-1705),是中国文人画传统最杰出的代表画家,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个性强烈,笔墨简约,意境空灵,风格冷逸,寄寓着孤愤情怀,浸透了写意精神。以往的八大山人研究侧重于他的花鸟画,张译丹的八大山人研究则侧重于他的山水画。她的美术学博士论文《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200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集中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研究领域向纵深开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最富新意的见解,是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八大山人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心理情结和心理图式。她反复指出: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也包括花鸟画)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象”,“他用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赋予作品中的山水、草木以特殊造像,而这造像恰恰是他‘心象’的幻化。”在《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中,她专辟一节“心象:因心造境”,阐发八大山人山水画以至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的核心范畴“心象”。目前中国美术界流行的艺术词汇频繁使用“心象”,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作为现代心理学术语,“心象”(mentalimagery)是指心理意象。张译丹沟通了现代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从《易经》、老庄哲学、魏晋玄学、禅宗思想、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和历代画论中探溯“心象”的渊源,她给出的定义是:“‘心象’是一种发自心灵、来自魂魄的艺术观照,它是用心灵之灯去点燃外在物象,是审美主体心胸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移情’与‘神思’。”“‘心象’即是心化的对象”。她在临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时,便被其强烈的个性和简约的笔墨吸引,在研究过程中对其心象的表现体会得更加深刻。她深刻体会到:艺术的终极目的并非复制物象,而是表现心象。心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国画不论工笔还是写意画法,不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题材,只要专注于表现心象,就可以传达写意精神。因此,张译丹创作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包括九华山写生,不仅融会了她师法八大山人、黄宾虹龙瑞诸家笔墨的心得,而且力求表现自己的心象。近年来她创作了一批清新淡雅的小青绿工笔山水画和工笔人物画,始终贯穿着写意精神,专注于心象表现。

  张译丹的工笔人物画“都市心象”系列作品,是非常典型的心象的幻化。她的工笔人物画《梦》(2008)《逝》(2008)《游》(2009)《惑》(2009)《翔》(2011)等都属于“都市心象”系列作品(其中《逝》《惑》与她的同学郑庆余合作),这些作品均曾入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并获得好评。张译丹是生活在当代中国都市的女画家,她最熟悉当代都市青年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现代的都市日常生活比古代的山林隐逸生活更贴近女画家的心理状态,借助当代都市青年人物形象更便于直接表现她自己的心象,这大概是她的中国画创作从山水画转向人物画的心理动机,何况她本来就有人物素描写生训练和油画肖像写实造型的坚实基础。她的人物画创作“都市心象”主要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困惑,特别是表现女画家自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困惑。尽管她的人物画创作参照了真实的模特儿写生,但画中的人物尤其是女青年的形象都多少带有女画家心理的映象和精神的投影。为了充分表现自己的心象,她发挥了自己的油画素描写实造型和中国画工笔线描能力,同时调动了自己从事装饰绘画、空间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创作经验,采用超现实的构成手法,营造心象的幻化空间。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半透明的屏风或墙壁,已成为她构成幻化空间的立体几何形道具。女画家深入研究过八大山人艺术的笔墨技法和写意精神,在她的“都市心象”系列作品中也高度重视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幽深。她感觉都市生活的空气和建筑环境都是灰蒙蒙的,因而她的工笔人物画的笔墨都是灰灰的,淡淡的,局部施以淡彩,总体呈现一种单纯淡雅的银灰色调,而她用这种笔墨营造的心象的幻化空间,笼罩着一种灰灰的、淡淡的感伤情绪,虽然不同于八大山人的那种孤愤佯狂的心理宣泄,但意境却接近那种超脱世俗的空灵冷逸。

  张译丹的工笔人物画“都市心象”系列作品之一《梦》中的女青年的头发幻化成飞禽的羽毛饰物,折叠屏风式的半透明墙壁隔离了室内室外的空间,空间里浮动着天光云影,女青年身上也隐约透露出天光云影。她的面部表情仿佛处于梦游状态,似乎渴望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但坚硬的钢玻璃般的墙壁却把她封闭在狭窄的室内空间。《逝》中的女青年俯卧在室内屏风前的地板上,双手抚摩着她那时髦的卷发上的浴帽,凝神注视着翩翩飞舞的蝴蝶沉思冥想,暗自感叹美好的青春容易消逝,有如蝴蝶的生命绚丽而短暂。在生活中室内偶尔飞来一只蝴蝶合乎常理,画面上一群蝴蝶在室内上下翻飞则纯属浪漫的幻想。《游》中的女青年穿着宽松的浴衣坐在靠背沙发椅上,一手扶着蓬乱的头发,一手拿着电视机的遥控器,表情疲惫,眼神淡漠,思绪好像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也许在都市生活的沉重压力下她几乎失去了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屏风式的墙壁切割出虚幻的室内空间,机械化的楼房上空漂动的浮云也在虚幻的室内漂动。《惑》以四条竖直的区划拼接成完整的画面,穿插着楼房室内室外交错的空间。左边室内坐着一个身影半露的女青年,正在打开笔记本电脑;右边阳台上站着一对时尚的男女青年,表情抑郁不快,黯然神伤,或者发生了龃龉;中间一个小女孩和一条小狗,仰望着别人家楼顶阳台上的小狗,似乎说明都市楼群里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只有孩子与小狗交流。《翔》中的小女孩手扶着半透明的折叠屏风或墙壁,胆怯而好奇地窥视着飞舞的蝴蝶和悬浮在虚幻的空间中的洁白的婚纱。信息爆炸、充满诱惑的都市生活刺激了儿童的性早熟,这种社会现象也颇令女画家困惑和忧虑。女画家的“都市心象”既是她个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困惑的艺术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代中国都市青年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困惑,因此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深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