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九届美展作品的看法

张晓凌  来源:《美术观察》2000年第2期 发表时间:2017-02-21

摘要:一个美术大展能否成为高层次的、有影响的展览,主要取决于展览能否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和艺术家,而不是看这个展览规模有多大,出了多少本画册,或开幕式有多热闹。这一点,国内外皆然,也是艺术规律使然。此届全国美展,可谓运作成本最大的展览,结果却令人失望。不知是各地送展作品水平问题,还是评委们看走了眼,有些投机、押宝、平庸之作仍一如既往地堂而皇之地获奖。老一套的题材,雷同的主题,整齐划一的传统写实风格,毫无想象力的形式,精心细作的匠气,令人乏味。

我对九届美展作品的看法

张晓凌


一个美术大展能否成为高层次的、有影响的展览,主要取决于展览能否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和艺术家,而不是看这个展览规模有多大,出了多少本画册,或开幕式有多热闹。这一点,国内外皆然,也是艺术规律使然。此届全国美展,可谓运作成本最大的展览,结果却令人失望。不知是各地送展作品水平问题,还是评委们看走了眼,有些投机、押宝、平庸之作仍一如既往地堂而皇之地获奖。老一套的题材,雷同的主题,整齐划一的传统写实风格,毫无想象力的形式,精心细作的匠气,令人乏味。

几个月前,我曾在《美术观察》上参与了“全国美展积弊谈”的笔谈,对已往全国美展的运作机制、评选标准和评委的构成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希望此届展览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全国美展也由此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精神进步。不幸的是,此届展览仍是换汤不换药,上述几点没得到什么改变。因此,全国美展的入选及获奖作品的面貌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什么样的运作机制、评选标准和评委,就有什么样的展览。全国美展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如果非要对此次大展提出意见,那么,有两点是值得提出来的:精神的贫弱和语言的平庸。

一个国家级大展提出自己的展览主题和艺术要求是正常的,可怕的是有些艺术家以某种心理去曲解这种主题,而这类作品又被主办者加以肯定,成为经典套路,被一代代艺术家沿用,最后形成只有“主题”而无真正思想和精神的窘境。我认为,即便是现实主义主题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有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成就的,也应该有一些批判性主题,比如反腐败、人道主义、环保等等。遗憾的是,后者鲜见踪迹,前者也并非由衷而发,许多作品过于粉饰和矫情,无真诚情感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精神性,以致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却从头到脚透出贫乏之气。在现实主义主题之内尚且如此,更遑论什么现代性主题。就这一点而言,全国美展和现实是脱节的。一个积极搞现代化的国家为什么艺术作品却如此缺乏对现代性的思考呢?全国美展不解决好这类问题,精神的贫弱便会如影随形地跟着这个展览。

至于语言的平庸,也是显而易见的。精神贫弱的作品,语言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许多年来,艺术家们对全国美展的语言模式有一个大体的认可:传统写实加精工细作。不这样干,便很难入选或获奖。在这个套路之下,还有什么形式的创造性可言?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一些艺术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实验,心甘情愿地去适应这个套子。一个艺术家的语言结构不建立在真正的创造性上,而指望以盲目的适应性而获得成功,那么,这样的作品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入选或获奖证书?

全国美展虽号称是检阅近五年美术成就的大展,但入选作品真的能代表五年来美术的整体成就吗?为什么一些有思想活力,有一定的创造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被排斥在展览之外,为什么展览一届届重复大家仍浑然不觉?如果我们本着对艺术、对运作成本负责的精神,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