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夏山图:永恒的山水

方闻


谈晟广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夏山图:永恒的山水


作者:方闻 , 谈晟广;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1日)



《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对于整个美国普林斯顿学派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进程而言,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专著。《夏山图:永恒的山水》通过四个章节,分析了8世纪至18世纪中国山水画视觉语言与构图的发展变化。方闻通过标定一些中国画史上带有纪念碑性意义的重要经典作品,如燕文贵《溪山楼观》、范宽《溪山行旅》、许道宁《渔父图》、郭熙《早春图》和李唐《万壑松风》等;和因这些重要经典作品发展出的“形式序列”(即风格演化派生的作品)与“直接传承经典画作风格的作品”,如传李成《晴峦萧寺》、传郭熙《溪山秋霁》、燕文贵风格的《溪风图》、燕文贵风格的《江帆山市》、范宽风格的扇面山水以及宋人《溪山无尽》图等——通过描述每一件“物质”的“线”、“面”、“画面”,以建立中国山水画史的视觉转换机制之结构分析。同时,方闻将中国绘画中“空间”问题视为一个佳例,用来解答如何借由研究非西方的视觉资料,找到一套跟得上时代的现代分析及诠释工具,以使不同的艺术史拥有共享的视野这个问题。


编辑推荐

《夏山图:永恒的山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方闻,美术史家。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座教授、艺术考古系主任、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主席(主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绘画部的特别顾问等职务。致力以“风格分析”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古代书画的断代问题,主要出版有《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心印》、《CHAO越再现:8—14世纪的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和《两种文化之间》等专著。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般化及归类对个性的忽视,确实使那些重视艺术品个性的人感到沮丧。在大多数学者看来,文献、文字依据,其中最主要的是艺术家的个性及其作品构成了艺术史的核心。罗樾教授(Max Loehr)认为鉴定摹本的年代看来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缺乏确定个别作品真实性及其(文献和历史意义上的)属性的手段,史学家就得受制于(与作品风格有关,而与该作品的真伪无关的)真实性问题。”他仔细地区分了“真实性”与“重要性”。大师作品的复制和仿造可能会很重要;而考古上的证据也许真实但不重要。他认为:“作品的重要性……基本上依赖于(该史学家)对作品相应时期风格上的新颖之处的洞察。一种新的风格即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史学家感兴趣的是风格的起源而不是风格的持久性。”他在寻求对某种“重要的”风格上的“想法”的理解时,对于考古上发现的某个时代的作品与其较晚的摹本,他更注重摹本中所含“想法”的“重要性”。他将所有的摹本排列出来并按其独特手法,细致地加以研究且列出它们的母题,然后凭借直觉的飞跃“洞察作品所处时期的新风格”。 

但真实的历史梗概必须同时包含一般的理性界定和个别的事实。我们应如何以图像结构上的时代演变、传统的个别图式(包括形式要式与技法)和画中内容的表现同时并重,作为中国绘画史演变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