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术馆中去看气象数据?娜塔莉·米巴赫和她的“气象雕塑”

戴冰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9-20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 作品欣赏

meishubao/2017092015352743482.jpg

娜塔莉·米巴赫

乍看之下,艺术家娜塔莉·米巴赫(Nathalie Miebach)的雕塑作品,像是儿童手中的花篮或是缩微版的游乐园,颜色鲜艳、造型复杂,颇具娱乐精神。但这些花哨的篮子,其内涵则十分严肃:米巴赫试图通过把灾害天气的数据转化为鲜艳的三维雕塑,以解释气候变化的意义。 

2012年,飓风桑迪席卷美国东海岸,留下令人难忘的废墟景象,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飓风后的海滨游乐场——过山车的一半被水淹没,却依然矗立着俯视废墟中的康尼岛(Coney Island)。看着这些悲壮的画面,一个问题涌上米巴赫的心头:在这些常常受极端天气侵扰的地方,是什么驱使着我们不顾灾害的危险,建设、遭到毁灭,然后重建?

 “面对着气候变化,人类是脆弱的,在灾害到来之时几乎无能为力。但也许艺术能提示着我们改变些什么。”这位44岁的波士顿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飓风桑迪的雕塑。她用芦苇杆、木头和竹子编织了精致的篮子状的作品,仿佛是嘉年华中的大型游乐设施,充满了曲折、旋转或漩涡式的复杂结构,也像暴风一样充满了混乱和嘈杂,表现出一种华丽的疯狂。

米巴赫的创作,从小型雕塑到大型装置作品,都基于一个原则:把科学监测的数据转化为可视的立体形态。在她的“桑迪飓风”系列中,“过山车”的升降与飓风登陆风速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此外,米巴赫的“篮子”还包括了温度、湿度、潮汐规律甚至磷虾的迁徙习惯等一系列数据。她忠于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观众甚至可以直接从她的作品中读出气候的变化趋势。

对每一件作品,除去制作的过程,米巴赫通常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数据的研究之上,尤其是在关乎特定地点的项目里,比如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或者是美国中西部的城市街道。“想要真正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了解环境的特征。环境特征可不是手机上的APP,它不会自动展现出自己。”米巴赫如此说道。

和科研究项目一样,米巴赫每一个系列作品的创作,都有着类似于假设、论证和结论的严谨过程。她首先会从气象站和互联网上收集数据,有时也自己携带简单的测量工具深入现场,记录降雨、动植物活动、云的运动、水的颜色和声音数据。之后,米巴赫会把采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最后再手工把这些数据转化为现实中的物件。

这种研究的结果,让最终成型的艺术品充满了娱乐气息和神奇的色彩。它们是艺术,还是科学?或者两者都是?观众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在2011年爱丁堡举行的TED全球会议上,她成为少数兼具研究者(Fellow)和演讲者身份的参会者之一。2013年,米巴赫又参与了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旨在“促进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合作关系”。在这个项目里,她和海洋学家乔纳森·芬克(Jonathan Fincke)合作,利用缅因州湾海洋生态系统的数据,创作出大型的装置作品《听大海的细语》(To Hear an Ocean in a Whisper)。

meishubao/2017092015355116830.jpg

娜塔莉·米巴赫,《听大海的细语》

米巴赫的作品,几乎像是一个三维的图表,准确地表现出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也是天气数据充满幻想的、神奇的表达方式。这让我们重新思考信息可视化的问题:用雕塑而不是图表,可以准确地为观众传递信息吗?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于利用审美视觉语言来表现科学研究的真实?米巴赫正希望她的作品能够回答后面的这个问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米巴赫身上似乎是生就的。12岁之前,她一直跟随父母生活在德国。而她父亲离开欧洲去往美国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成为了一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工程师。米巴赫的母亲则出生于法国,精通绘画、编织手艺和彩色玻璃制作。少年时期的米巴赫曾经学习戏剧,后在著名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获得了政治学的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印度尼西亚担任了两年的英语教师。在那里,她惊喜地发现,“如果你想了解政治上发生了什么,那么就去问艺术家”。这才激发了她对视觉艺术的兴趣,让她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更是一种思想的载体。

米巴赫后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雕塑艺术,并和洛依斯·拉塞尔(Lois Russel)一起研究篮子编织的技巧。她很快发现,篮子的结构拥有无数的可能,是数据可视化理想的载体。她开始为篮子上的每一条经线和纬线赋予一个或者一串数值,并用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天气元素,如温度或是风速。按照米巴赫自己的说法,“不是我创作了这些雕塑,而是这些数字决定了雕塑的样子”。

近几年,米巴赫的艺术创作又涉及另一个全新的维度——声音。天气数据被她转换为乐谱中的各种元素,如音符、谱号、变音记号、休止符等等。这样一来,温度或者风力的变化就成为旋律。而一些不能完全量化的数据,如云图的变化,则为乐谱演奏者留下了即兴发挥的空间。这和表现性的先锋音乐有着根本的不同。米巴赫想让听众获得的,不是优美的旋律,而是音乐所转译出的天气数据。

近几年中,米巴赫在不同的领域间寻找着属于她的和谐。作为一位艺术家,或者说一位手艺人,米巴赫的艺术同设计师、程序员、电影人或者科学家的工作紧密相连。她曾经在TED的演讲中指着自己的作品《诺埃尔飓风》(Hurrican Noel)说道,“当你把它放在美术馆里,它就是一件雕塑;当你把它放到音乐厅中,它又成了一本乐谱;而把它放到一家科技馆中时,它却成为了信息可视化的工具。”

meishubao/201709201536404558.jpg

娜塔莉·米巴赫,《诺埃尔飓风》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讲可能更难。而米巴赫的艺术创作,则成为了我们进入复杂的科学世界的一条“捷径”,因为她在科学、视觉艺术和音乐之间,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汇。

更多作品请拖动上方图集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