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义:如何化解“功利化”的审美教育

朱德义  发表时间:2017-10-26

摘要:【本期话题】教育发展中美育的缺失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平衡发展问题也值得重视,比如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美育不足的问题。最近一则小学课本“丑得让人哭”的新闻令人侧目,对比当今和三十年前的小学课本,教材整体设计和插图呈现“粗劣”的感觉,作为启迪读物对儿童的审美影响可想而知。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学校,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到的动漫和绘本读物等也多有模仿欧美和粗制滥造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和今天美育在当今国人心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学校的应试机制把分数之外的东西淡化了,而家长和教师功利化的教育态度对美育产生不利影响。美术教育家何韵兰在一次采访中说:在我国美育目的是什么,从官员领导到普通百姓,大部分人是不清醒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显著增强,当今社会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但人的认识提升和品位增长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美育等多重文化因素同样起到深层作用,因而怎样提升美育并重视其内在价值很重要。本期话题请多位美育专家一起探讨教育发展中美育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化解“功利化”的审美教育

□朱德义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美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美育发展也正处于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需要我们冷静面对。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而“功利化”则是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当前美育功利化主要呈现出几种新的发展趋势,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首先是社会中的审美教育功利化。一直以来,高考指挥棒总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并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下去,随着“学区房”、“衡水模式”等这些新名词的热议,“应试教育”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亦有少部分领导热衷于“欣赏”高考指标,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教育观,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美育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

20170421165026_9494.jpg

其次是学校中的审美教育功利化。在学校层面,各级学校还未能做到开足、开齐美育课程,应付、挤占甚至停开美育课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部分学校重视各类艺术展演和竞赛的程度远远超过日常美育课程。学校还普遍缺少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共识,更缺少多学科协同融合的审美教育,广大教师对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作用的理解还需加深,尚未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与此同时,在艺术教师层面还面临数量不充足、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艺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价值常常体现在应付各类检查中,并且,“以技入道”的艺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教学中,未能从审美的高度来教技法,从文化的视野来教审美,尚未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目标。

再者是校外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利化。“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念绑架了新时期的家长,家长们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落后于他人,而部分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更多停留在“培训”的层次,鱼龙混杂的校外艺术培训中,商家和家长其实很少关注美育的目标与内容,而是携手造就了校外美育的功利化。

meishubao/2017102711120983111.jpg

百余年来,众多有识之士一再呼吁的审美教育难道真的至今还裹足不前吗?审美教育的“功利化”难道真的难以改变吗?事实上,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设计大气、现代的高铁站,到精装修的住宅房,再到五彩的共享单车,乃至我们身边精致的茶杯、餐盘,审美已经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力度与广度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常常抱怨审美教育得不到重视与国民素质不够高有关,似乎审美素养提高了,人们对美育才能变得不功利,而这正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道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年轻一代对审美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解决审美教育“功利化”问题自然会依据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其一,化解审美教育功利化是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和前提。一百多年前,凡高在麦田里饮弹自尽,因为世人不能从审美的角度欣赏他的作品;而今天在物质文明高度进步的西方,那些艺术风格更加狂野的后现代艺术家也没有谁落魄到凡高的地步吧?这体现出物质文明是审美追求的基础。

如今,中国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更让十三亿人民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程度。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仪。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审美精神需求,随之审美教育的功利化也将逐渐被弱化。

meishubao/2017102711143743245.jpg

其二,化解审美教育功利化具有时代性与阶段性特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重要任务令当下的审美教育具备了鲜明的时代性,当今中国国民对文化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家逐渐认识到审美素养是人活着与生活的区分线,是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但审美教育发展也具有其阶段性的特点。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再到小康型的几个发展阶段,如果将之比喻成基础教育,则是语文、数学学科已经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型”,体育学科基本完成“温饱型”建设,而审美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已经进入建设“温饱型”学科的战略阶段——至2018年,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其三,审美教育功利化可以借助审美教育内涵的转变而消解。首先,其内涵正在得到升华。历史上很多国家的消失首先开始于文化的消亡,审美教育需要提升为审美文化的教育,它相似于一种纯精神层面的礼仪,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审美教育正从传统的技法层面提升到审美文化高度。其次,审美教育的育人功能正在发生转变。《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审美教育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此过程中还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等,这包括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总之,美育从技能向文化的延展丰富了美育的内涵、提升了美育的价值,有助于化解功利化的美育观。

最为重要的一点,审美教育功利化的消解应该由政府来主导。一百年前,在政府主导下的《癸卯学制》把艺术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逐步普及;一百年后,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到教育部、国办系列美育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正以从未有过的力度推进美育国家战略。

同时,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中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待挤占、停上学校美育课程的不规范行为要加以约束,甚至提升到法治的高度;对待校外美育机构要制定行业规范,从根本上保证美育课程的规范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因此,审美教育的功利化也将成为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时代促使大家感悟到美育有助于陶冶高尚心灵、养成美好人格,审美教育的价值将深植于人类认知体系中,而艺术是审美教育的最主要媒介,通过艺术课程形成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认知经验,这是构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非功利化的审美教育离我们还很遥远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