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艺术的价值何在? 由影片《流浪地球》引发的思考

罗正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9-02-28

meishubao/2019022515165476859.Jpg

多纳托·克雷蒂 行星之木星 布面油画 1711年 图片:梵蒂冈博物馆

猪年春节刚过,一部在贺岁档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不出意料地火了一把。很多人称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真正的开山之作,社会各界也掀起了对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的热议。相比美国好莱坞,中国科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流浪地球》的上映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科幻电影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美丽前景,更间接反映了中国在航天科技上所取得的赫赫成就:如果没有我国近年来在探索外太空事业中完成的一次又一次壮举,恐怕也不会有这样一部电影的诞生,至少不会在国际和国内引发如此热烈的评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投入是举世瞩目的,这不仅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昭示了我们利用科技来实现从前那些诗意梦想的决心。“嫦娥”驾“神舟”奔往“天宫”,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努力,把一个个神话传说变成了现实。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科学和工业制造实力最突出的代表,因而也一直是大国竞争中的重要一环。在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围绕火箭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科技而展开的“太空竞赛”,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一时期奠定的火箭技术、太空技术,现在也成为了SpaceX、波音等商业航天公司发展的基础。在众多私人资本的介入下,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俨然已经如火如荼地上演。

虽然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很久以前,艺术家就通过想象逃离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就像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美丽诗歌一样,这些艺术家的想象力和高超技艺成为了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催化剂。直至今日,艺术家们仍然在当今的“太空竞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屡次地把浩瀚的外太空变成他们的展览空间。比如,因作品《轨道反射》而名声大噪的美国艺术家特列佛·帕格伦(Trevor Paglen)就在2018年12月3日成功地把这件超大型装置作品送入了太空,成为所有地球人可以肉眼观看的一件展品。

meishubao/2019022515214639934.jpg

特列佛·帕格伦,《轨道反射》

图片:Nevada Museum of Art

回顾人类探索天空和外太空的历史,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一部奋斗史,更是艺术家猜想、描绘未知或已知的宇宙空间的历史,这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早期。

meishubao/2019022515111263396.jpg

乔托壁画《三王朝圣》中划破天际的哈雷彗星

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乔托,在其1301年所作的《三王朝圣》中,就记录下了当年划破天际的彗星,这与其他历史记载的资料不谋而合。最终,英国人哈雷发现了彗星光临地球的规律,并将其命名为“哈雷彗星”。1529年在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 Altdorfer)的绘画《伊苏斯之战》(Battle of Issus)中,首次出现了圆弧形的地平线——这是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球体之后,艺术家首次在绘画中的描绘。1711年,意大利画家多纳托·克雷蒂(Donato Creti)的一系列小幅油画作品,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画家在黑夜的背景之下,分别绘制了天文学家和太阳、月亮、哈雷彗星,以及当时已知的5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克雷蒂对木星的描绘中,甚至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刚刚被发现的木星大红斑,以及三颗木星的卫星。这些画作被送给了罗马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不久以后,梵蒂冈教廷决定在博洛尼亚建立一个天文台,这也成为意大利第一座公共天文台。

meishubao/2019022515125470566.jpg

阿尔布雷希·阿尔特多费尔的绘画《伊苏斯之战》中的圆弧形地平线 图片:wikipedia

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随着人们探索宇宙能力的不断进步,艺术家们利用技巧和想象力让神秘、奇幻的外太空天体,以从未有过的精细模样出现在人们面前。1874年,英国艺术家、工程师詹姆斯·纳斯米斯(James Nasmyth)和天文学家詹姆斯·卡彭特(James Carpenter)合作出版了摄影集《作为行星·世界和卫星的月亮》(The Moon: Considered as a Planet, a World, and a Satellite)。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石膏制作了月球的雕塑模型,并得到了比当时的天文望远镜所能观测到的更逼真的月球表面图像。卡彭特同时提出了月球环形山是陨石坑的理论——虽然被后来的科学家证明是错误的,但仍然给了后来的研究者不小的启发。

meishubao/2019022515134655371.png

摄影集《作为行星·世界和卫星的月亮》中的图板10号 

图片:Achive.com

科学和艺术总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交汇。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特罗维洛特(E. L. Trouvelot)笔下的外太空和各种天体的绘画,正是这一时期科学与艺术交汇的结晶。特罗维洛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工作期间,绘制了几千幅高质量的天文插图,其中还包括了对“蒙面太阳黑子”等新发现的天文现象的精细描绘,是极为难得的一手科研资料。

在摄影术诞生之前,天文学家只能通过望远镜用肉眼观察外太空,再用绘画记录下来,因此很多天文学家都有画家的身份。那些手绘的图像虽然比不上照片精确,但另一方面,它们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具有艺术创作的典型特点。20世纪以来,随着天文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太空艺术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尤其在普及天文学知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以太空和外太空星体为主题的绘画、摄影或插图,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之后,带来了“后儒勒·凡尔纳时代”科幻文学创作的繁荣。法国艺术家卢西安·吕都(Lucien Rudaux)和美国艺术家切斯利·伯纳斯特尔(Chesley Bonestell)成为了20世纪最闪耀的太空艺术家,被称为现代太空艺术(或天文艺术)的先驱。可以说,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对于浩瀚太空,人类在科技和艺术上的探索同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毫无疑问,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流浪地球》,不仅仅是科幻作家和电影艺术家们的杰作,更是太空技术发展和人类想象力的结晶。

meishubao/2019022515161172953.jpg

切斯利·伯纳斯特尔 探索火星 1956年 图片:Reddit

那么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下,太空艺术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今天当我们享受科幻电影或太空艺术带来的视觉愉悦时,总会思考另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哪些图像会成为永恒?是在博物馆最显眼的地方展出的油画,还是普朗克卫星或者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我们有限的人生中无法定义永恒,但要知道,太空中的每一缕星光都是经历了亿万年的时间才到达地球。如果说科学已经成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那么天文学就是引领这场文化革命的学科,因为它是最具视觉性的科学。无论通过超级望远镜,还是艺术家的画笔,太空艺术捕捉了大爆炸后宇宙产生的光芒。那些圆形、色彩和抽象形状显示了星系、恒星和各种元素的诞生,就像是高科技时代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向我们展示着“诞生”的奇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