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戬:变“制造”为“生成”——《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的意义

任戬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9-07-30

meishubao/2019073010255644608.jpg

很庆幸谭力勤先生在此时刻献给大家《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一书,其原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赶上了截然的转型,也就是从碳基文明走向硅基文明。人类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后20世纪,经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了一套以碳基为基础的生存方式,其中,艺术形式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比如,以纸(宣纸)和布(油画布)为介质,把石头打造成雕塑等一系列以“制造”为方式的艺术形式(媒介以人的意愿打造后不再变化)。但是,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以光子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类新的文明形式,生物及化学的自然能量方式使“制造”变成为“生成”(媒介在人的意愿打造后的基础上可以不断生长变化)。这种两大文明的转换不仅带来人类日常生活的变化,而且也使艺术发生截然的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代艺术该如何发展?《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一书正是迎合这一需要而推出的。

在该书中,作者以大量的、详细的生物艺术案例向大家阐述了“生成”生物艺术的不同现场与景观,从而使大家了解目前世界生物艺术发展的基本概况。

西方生物艺术在新世纪已发展的如火如荼,可是在中国才刚刚开始,目前,艺术设计类院校已纷纷成立“艺术科技”“实验艺术”专业来进行生物艺术实验,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与全面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西方生物艺术的历史是从荷兰人列文虎克在17世纪中叶发明了显微镜,从一滴水中发现了微生物开始,进而导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雷明在20世纪初发现青霉素治疗了现代流行病肺结核,并首次以细菌为媒介进行了绘画创作,接着,美国摄影师与园艺家史泰茵通过化学试剂浸泡飞燕草种子而使花种变异,产生非自然植物,以此创作出人工奇异花朵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20世纪末,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的戴维斯创造了基因介质的“微维娜斯”,界定了生化艺术的语言结构,并开辟了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同一身份,延续了达芬奇的传奇。葡萄牙女艺术家梅内塞斯以自己的DNA序列获取结构而绘制了人类第一幅“蛋白质肖像”及本弗莱的“染色体21”画面。从此,卡次的荧光兔、史迪拉克的第三只耳、奥克斯曼可生长的衣服等不断面世,生物艺术逐渐成为21世纪的全新艺术方式。正如科技对国家的强大起的作用一样,生物艺术的进展应该说也标志不同地缘当代艺术家的水平程度。

以生物化学进行的造型方式实际上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就比比皆是,比如:酸菜、臭干子、松花蛋、豆腐等等的制作都是运用了生物化学方式。如同屠呦呦通过中国传统青蒿的灵感在当代发明了青蒿素治疗疟疾一样,生物艺术也可以在中国当代语境上发生新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创新。

这也正是《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一书带给大家认知这一最新艺术方式的可能路径。

相信大家通过认真阅读此书进入真正的当代艺术实践,成为奇点时代的艺术家。■


作者为大连工业大学生物艺术专业开创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