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展热潮不断: 20世纪美术传统的再梳理

胡立辉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21

摘要: 近期,美术界好展不停歇。一大拨20世纪大家展,如中国美术馆“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140周年艺术展”,北京画院“飞羽掠天——吴大羽的诗与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快乐的旋转——秦宣夫诞辰110周年专题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广东莞城美术馆“冰韵鸿图——黎冰鸿艺术研究展”等,持续抢占了艺术头条,让观者直呼脑补了不少美术史。

20世纪,这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所营构的中国艺术形态之多样、历史之跌宕、人物关系之复杂已毋庸赘言。那段岁月里所钩沉出的中国美术以看似无奈却又合理的历史语境和行进逻辑,已然筑基了当下中国艺术不可拆解的重要部分和新的基点。在中国经济日渐宽裕,艺术生态日趋多样的今天,当我们透过展览,再去回首百年,重新审视这些中国美术史上耀眼的明星时,美术馆、策展人要输出的是什么,观众要汲取的又是什么?无疑,所有的焦点都凝聚在了这些展览的叙事中。

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要推出大家展?这些展览推出的意义何在?

记者了解到,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是陈师曾去世后作品首次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集中陈列。中国美术馆匮藏有其作品百余件(套),遗憾的是仅有部分作品曾在联展中展出。

据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展览部主任裔萼介绍,今年适逢陈师曾和陈半丁诞辰140周年,中国美术馆同时推出了两个特展予以纪念。她说:“两位同为传统派名家,他们涉足画坛之时,正是中国‘美术革命’之潮汹涌之时,传统文人画备受质疑和批判,但是他们均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坚定维护了文人画的立场,丰富了中国现代绘画史。”谈到推出陈师曾和陈半丁展览的必要性时,裔萼说:“从20世纪初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文人写意画的抨击,到21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文人写意精神的倡导,今天,我们面对这两位坚持传统文人画立场的‘传统型’艺术家的展览,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不仅仅是写意绘画在社会思潮中的起落沉浮,而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应该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坚守并发扬?”

此外,北京画院推出的吴大羽的展览也值得一提。它从诗歌角度切入抽象绘画大师的内心世界。在展览前期研究的过程中,展览团队整理出了吴大羽留下的诗歌600余首,从中精选了45首,配合吴大羽的作品同期展出,随着这些诗稿的面世,一个真正的吴大羽得以浮出水面。他的艺术理想、志愿与初心,一应倶现。

由上也可以看出,对于20世纪的大家展所表征出的认知,一是随着话语环境的转换,需要更新;二是基于新材料的发掘,需要丰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天雪近一年为筹备“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这一展览,多次往返中日两国,展览围绕留学经历对20世纪的11位美术大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良、朱屺瞻、 陈之佛、丁衍庸、丰子恺、方人定、黎雄才、傅抱石等人的影响,回溯1905至1937年间,他们所进行的中国画改良实践,从“留学”的角度管窥了这一群体对中国美术现代生成的意义。展览将“摹借”问题特别提出来加以探讨,即以这11位画家为代表,反映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画改良实践对日本的借鉴情况。谈到20世纪大家展,华天雪深有体会地说:“对于20世纪大家的剖析,有些是限于材料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家未能获得美术史上应有的位置。再者,那个时代对于过去的艺术作品、艺术理念判断的局限,所形成的‘民粹主义’‘全盘西化’‘中西融合’等概念的藩篱已经打破,所以,这一类型的展览对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他们的作品中、文献里,引导观众用开放的态度,排除惯性思维,过滤更新先前的认知,有着必要的意义。”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美术理论家刘曦林耄耋之年仍活跃于众多优秀展览现场,对于20世纪大家展的话题同样感触颇深,他认为,对20世纪美术大家的纪念意义指向的是对20世纪美术传统的再梳理,总结历史经验、艺术规律,这个方向是我们没法离开的。刘曦林说:“今年看到的大家展的确不少,这么一纪念,我们蓦然发现,他们很多人是被忘却的。前段时间我查百度,竟发现了一条关于罗工柳作品的拍卖广告‘百分之百原创,百分之百最低价’,哇!这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他们这些人都对中国美术发展有过很多贡献,他们是美术家、活动家,是20世纪中国美术潮流的推动者,也是很多新传统的开拓者。他们的很多艺事,我们这个年纪人的还知道一点。如果再不加以回顾梳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这其中不免有时间流逝,知者寡落的遗憾。

如前所述,既然重新解读20世纪大家有必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推出更好的展览让观众收获更多?

一个展览是一个体验性和视觉性的工作,必须用一种对于空间的把控和一种形象性的、可进入的,甚至相对低门槛的方式让观众理解一个深邃的道理。还是要提到“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该展览在展陈和内容上都做足了功夫。除了陈列书画、印章、诗词以及漫画、画铜、笺画等作品以展现陈师曾于中国画各科推进的传承创新和综合的艺术成就外,还有特设专厅,以“沙龙雅集”的方式钩沉了陈师曾的生平、交友、著述,力图部分还原其与民初文艺界友人往来的交往圈。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展览意在通过这些层面的深化,铺陈出一条观众真正能走近‘朽者’的路,只有真正的走近,也才可能窥得海上巨擘吴昌硕在‘朽者’去世后所题‘不朽’的深意所在。”

众所周知,绘画、著述、教学与投身社会美术活动同时并举,这是20世纪富有文化情怀与全面素养的一代艺术学人具有共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在社会需要的时代所抱持的启蒙使命。在这其中包含着,一张画和另一张画的关系,一个艺术家和另一个艺术家的关系,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关系,再就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关系。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2007年上任伊始就着手推进“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以个案构建全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编织得到一个全景的中国20世纪美术史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对此,华天雪有着相同的认识,她认为,好的学术展览理应要提示出更为多元的思考维度和问题意识,对20世纪美术大家的展示要放在当时生存的文化艺术语境中去呈现,例如师友交游、雅集等状态和相互影响,等等。相对缺乏问题意识是目前一些涉及美术史层面的展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让每一个展览都去触碰到问题,让观众收获的不仅仅是20世纪美术史,而是对中国绘画传承的思维方式的考量,是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大家展不可或缺的经验。在这一点上,显然“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和“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等展览,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牡丹月季,陈半丁96cm×165cm,1962年,北京画院藏.jpg

牡丹月季,陈半丁96cm×165cm,1962年,北京画院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