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无限可能——走进“理想家2016东京展”

叶思宇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34期 发表时间:2016-11-25

【编者按】 

“理想家(HOUSE VISION)”项目由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于2011年正式发起,并于2013年成功举办首届东京大展。时隔三年,以“CO-DIVIDUAL 分而合/离而聚”为主题的“理想家2016东京展”(2016 HOUSE VISION 2 TOKYO EXHIBITION)于7月30日至8月28日正式亮相,展览对集体中的个体,或者个体的集合形式进行了重新探讨。Airbnb、松下、丰田等15家企业与隈研吾、藤本壮介、长谷川豪、坂茂、柴田文江等13位(组)日本知名建筑师一同,通过“企业×建筑师”的创作方式建造了12座风格多样的房子。围绕如何打造贴近生活的“充裕之家”这一目标,力求观照生活的最小单位——“人”在未来的居住可能性,对集技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全新居住前景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原研哉表示:“透过这次展览,大家将看到建筑师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对话,看到私人投资与公共投资的对话,看到全新的跨界合作的形式。”

meishubao/2016121414520399985.JPG

吉野杉之家,Airbnb X长谷川毫  摄影:叶思宇


“家”的无限可能走进——“理想家2016东京展”

搭乘临海线穿过人潮汹涌的东京国际展示场站,一群木质结构为主的小建筑在台场临海的一处显眼位置看起来尤为清新、独特,这便是致力于探索未来理想的居住形态和可能性的“理想家2016东京展”的展览现场。

几年前,笔者曾经在北京参观过原研哉先生名为“设计中的设计”的展览,其对平面作品的精准表达及出色的展览呈现效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由原研哉先生任总监的“理想家”展览,集中展示了由不同企业和建筑设计师合作完成的12件建筑作品,又体验到了另一种全新的观感。世界建筑展览的风向已经一改单纯的堆叠大比例模型、图片、影片的传统展览方式,彻底转变为直接搭建1∶1比例、与实物等大的真实建筑进行陈列,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跨领域合作、多元化互动体验。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的临场体验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都是传统展览无法比拟的,参观者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理解建筑不只是关于形式与建造。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结束后这些展品迁移之后即可投入使用。可以说,无论是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还是此次“理想家2016东京展”, 通过这些展览人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些只是在纸面和模型上小做文章的所谓“前沿”展览是如此乏味,也标志着传统的建筑展览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

展览是建筑师在公众面前表达、展示个人作品和设计思想的最直观方式。但若只是一味探讨建筑学科问题,不免会让受众范围受到限制,甚至变成仅面向圈内人的“聚会”。建筑问题,尤其是此次“理想家2016东京展”所探讨的住宅问题,真的只是面向建筑本体的简单设问吗?其实不然。建筑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一种社会问题,关乎人际关系的问题、环境资源的问题以及生活方式。现今,日本正面对着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缩减、年龄结构老化、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现实,多重危机并存。本次展览所呈现的十余组不同类型的作品,正是将建筑命题扩大化的产物,涉及产品、家具、电器、植物、储藏、物流、印刷、汽车等诸多内容,以及社区住宅、分享经济、智能设备等问题。这些看似完全没有关联的领域,却因为建筑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被联系到一起。空间使用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与其他行业更深层次的协作,才是未来建筑探索的方向。

吉野杉之家:在同化中守护地方文化传统。本次展览中,由Airbnb与长谷川毫合作的“吉野杉之家”,其建筑主体由杉木建造而成,在展览开始前已经于杉木产地吉野町建造完成,并被完整地搬运至展览场地。建筑一层是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游客可以在此与当地居民一同用餐;二层是私人的房间,两面是大面积的玻璃窗,保证了卧室的采光,居住于此也能够欣赏到窗外的风景。房间的内装饰采用了日本扁柏材料,在不同的房间里都可以嗅到原木的清香。展示结束后,该建筑将分拆运输回吉野町,并在Airbnb平台上进行出租经营,收益将作为吉野本地社区建设基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人的生活其实一直在“迁移”之中,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同化下,如何守护地方文化传统?“家”是不是可以有公共属性?主张利用闲置资源的分享经济在与建筑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又将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启发?我想,“吉野杉之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的方向和答案。

meishubao/2016121414524823175.JPG

吉野杉之家二层空间,Airbnb X长谷川毫


梯田办公室:上班族的农村居住点。由无印良品与建筑师Atelier Bow-Wow 合作的“tanada梯田办公室”在展场中被分设为三座,外观基本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在充斥着追求夸张的形式与炫目科技感的建筑反衬下,这组房子朴素得令人感到亲切。受日本农村传统小屋的影响,亭子式的“住宅”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两点居住的构想。当下日本农民高龄化问题严重,为了解决耕种和收割时人手缺乏的问题,无印良品提出了为上班族设立农村居住点的构想,他们既可以在此欣赏田园风光,也可以边工作边帮忙务农。如果说日本的耕地文化面临着发展问题,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的农村也正面临巨大的困境。谈及延续中国的农耕文化,至少从务农或简单的种植开始,唤起人们对城市、乡村、环境等问题的重视。正如劳埃德·卡恩在《庇护所》中所写的:“有一种可能的选择,无论你在城市或乡村你都可以种植自己的庄稼。与其谴责城市的丑陋,不如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发掘你可以美化的地方。同时你还会发现,在不寻常的环境里种植的植物对心脏和大脑而言都是‘良药’。”面对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逐渐形成一种贴近乡村、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生活方式。

梯田办公室,无印良品 X Atelier Bow-Wow


租赁住宅大厦:共享性社区的一种可能性。展场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应属大东建讬与藤本壮介合作的“租赁住宅大厦”。为了贯彻“公共空间最大化,私人空间最小化”的概念,设计师可谓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建筑以中心通道为界,由底部向上的建筑空间面积层层递减,形成一种塔状结构,相应的上部空间也确保了私密性。这个概念研究十分新颖,诸如东京等大城市里租房的年轻人数量庞大,这样的社区模式租赁房屋或许会带来新的居住启示。共享型社区住宅必然会在未来得到发展,日本的建筑规范尺度很宽泛,也给这样的形式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将这种模式搬到中国进行实践,其具体实现形式还待探讨。

meishubao/2016121414555258415.JPG

meishubao/2016121414565859232.JPG

租赁住宅大厦,大东建託 X 藤本壮介


可以说,中国的住宅多样性相对较差,而且因为政策原因直至1996年才开放商品房,土地性质导致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参与私人住宅建设,甚至许多人脑海中对“住宅”的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户型排列。但作为与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建筑类别,住宅会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是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理想家(HOUSE VISION)”的平台搭起的不止是对未来的居住形式研究,也是对今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探讨。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人类情感的载体会不断发生变化,住宅、“家”在未来也会以翻天覆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但不变的还是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因而,我们期待更多属于中国的“理想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