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特美术馆新展:印象派的起源在伦敦?

阿弥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0-30

有一位名叫贺克多·马洛(Hector Malot)的法国小说家在1862年说道:“法国人到英国去不是为了找乐子,也不是自愿住在那儿的。”

但是还没过10年,他就被无情地打脸了。法国艺术家们抱团涌向伦敦。不过,他们确实不是为了寻开心,而是为了躲避普法战争(1870-1871)——但他们确实是自愿去的,否则世界这么大,怎么不到别处去看看?

meishubao/2017103014390571714.jpg

詹姆斯·迪索,《造船厂》,1877年

很多印象派艺术的粉丝们可能并不了解这段插曲,不过没关系,英国泰特美术馆的新展“EY展览会:印象派画家在英国,流亡的法国艺术家(1870–1904)”就帮我们梳理了这段历史。展览将在今年11月2日开幕,持续到明年5月7日。有钱有闲的小伙伴们,可以计划一下行程了。

meishubao/2017103014211573245.jpg

卡米耶·毕沙罗,《查令十字桥》,1890年

但是,这一梳理可不得了。要知道,印象派最著名的作品,也就是印象派之所以为“印象派”的《日出·印象》,作于1872年。而在印象派风格正在形成的1870年和1871年,莫奈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居住——巴黎的太阳确实不错,但是那儿有雾气嘛——当然,经科学家研究,伦敦当年的雾就是雾霾。莫奈的“朦胧雾气透视法”,恐怕是在英国发明出来的。

meishubao/2017103014262782676.jpg

克劳德·莫奈,《英国国会大厦》,约1900年

不过,这篇文章的重点并不是要搞事情,我们还是回到展览本身上来吧。除莫奈外,当时来到伦敦的印象派艺术家还包括查理-法兰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卡米耶·毕沙罗、詹姆斯·迪索(James Tissot)和阿尔弗雷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等人。他们“千里迢迢”地来到英国(开个玩笑,其实只是跨过一个英吉利海峡),并在英国建立起自己的事业。

meishubao/2017103014243647252.jpg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汉普顿宫前的大桥》,1874年

说是“流亡”,其实他们在英国的日子过得还挺不错的。且不说伦敦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画廊、南肯辛顿博物馆、多维茨画廊这些可以帮助画家们增长业务能力的地方,这里还有法国人聚居的社区和正宗的法国餐厅,所以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都不至于不习惯。一些早年来到英国发展的艺术家,比如1863年定居伦敦,后来成为斯莱德艺术学院教师的阿方斯·勒格罗(Alphonse Legros),曾经为前来避难的老乡提供了很多帮助。除此之外,英法两国的收藏家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多资金支持,比如歌剧演唱家让-巴蒂斯特·福尔(Jean-Baptiste Faure)收藏了西斯莱1874年的作品《汉普顿宫旁牟勒斯堰的早晨场景》(Molesey Weir, Hampton Court, Morning),而在一生中买了几千幅印象派作品的保罗·丢朗-吕厄(Paul Durand-Ruel),就是在伦敦认识的莫奈和毕沙罗。莫奈曾经说,如果没有丢朗-吕厄,他们大概会被饿死。

meishubao/2017103014271379760.jpg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汉普顿宫旁牟勒斯堰的早晨场景》,1874年

不过,仍旧有一些法式傲娇的艺术家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意。比如杜比尼就说:“英国的现代绘画糟糕透了!很明显,他们需要我们的影响。”可能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杜比尼忘了自己是来逃难的。而弗朗索瓦·邦万(François Bonvin)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正在体验伦敦独一无二的雾气。……地狱!我不开心!”

meishubao/2017103014310616313.jpg

克劳德·莫奈,《英国国会大厦》,1903年

不过,和邦万不同,莫奈大概爱死伦敦的雾了。1903年他最后一次到伦敦时,如此赞颂伦敦的雾:“正是雾气造就了伦敦的博大精深”(PM2.5表示受宠若惊)。此次展览的重头戏是6幅莫奈的描绘英国国会大厦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完成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雾气朦胧。展出这些作品的意义还在于,虽然现存有19幅莫奈描绘国会大厦的作品,但是没有一幅是被英国的相关机构收藏的。除此之外,莫奈还喜欢描绘伦敦的公园。这些城市中心的绿色空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他们热爱的乡村景象。和巴黎的公园不同的是,人们不用沿着草地旁边的小径行走,可以自由地在草坪上漫步。

meishubao/2017103014332866492.jpg

卡米耶·毕沙罗,《裘园》,1892年

就其他的画家来说,毕沙罗喜欢描绘伦敦郊区的春天绿叶满眼以及冬天白雪覆盖的场景,他还被郊区著名的植物园裘园吸引,常常描绘其中生长的各种植物,比如那里的杜鹃花;西斯莱在1873年被自己的艺术品代理商送到伦敦,他热爱表现在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附近的堤坝处玩水的人群;迪索更喜爱描绘水上生活,他常常表现人们在游艇上的宴会场景。

meishubao/2017103014194323645.jpg

詹姆斯·迪索,《船上舞会》,1874年

大部分印象派艺术家在战争结束以及巴黎公社失败后回到法国。只有迪索,因为作品很受英国上流社会的喜爱而留下来,又在伦敦生活了10年。虽然大部分艺术家回国了,但他们并没有丧失对伦敦的喜爱,在此后的岁月里也常常回到伦敦。因为这里不仅给了他们庇护,更给了他们灵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