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詹勇绘画的美学意味

贾磊磊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6-12-27

       看一个人的绘画,就是看这个人的内心。其实,不只是绘画,包括看电影、看电视剧、看话剧何尝不是在看作者的内心——他们的好恶、他们的喜怒悲欢,无一不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即便就是那些将自己的欲望深深地“嵌入”到字里行间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同样能够看出他们内心的激流与波澜,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要在笔墨、色彩、线条里寄予自己内心感受的青年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读出的不是他们的满腹惆怅,便是他们的一腔激情⋯⋯有些精神分析学家恨不得通过文本的阐释将作者的五脏六腑都“挖出来”让大家看看——他们认为那才叫批评。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詹勇的绘画,一位中国年轻的工笔画家的一系列作品。同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白天色彩斑斓、夜间流光溢彩的世界。可是,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詹勇的绘画却只要了两种颜色:黑与白。确切地说,实际上他只描绘了一种黑色,因为白色原本就是纸上的本色。这种设置极度简约的色彩谱系,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色彩上是如此不同,足以使我们对他另眼看待。其实,在他的工笔绘画中,奇特的并不仅仅是色彩的简约,更重要的是在他简约而细致的笔画中寄予的精微的意境。其中必然映衬的是他内心世界的极度纯粹,标志着他对艺术,对世界臻于极致的想象之境。我们看詹勇的作品,线条之细腻,笔触之轻盈,形象之灵动,分明要追寻的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如果他是个金匠,那么,他打造的金具纯度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果他是个厨师,他烹出的菜肴可能会色香味俱全。现在,上帝让他成了一位职业画家,在中国最具传统艺术风范的工笔画领域寻幽探胜,在一种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喜欢那种“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美学意境中游走。他画的京剧演员,用黑色的秀发,黑色的眼睛,凸显出洁白如玉的脸庞。他用黑白两种色彩描绘的人物,其目光中透露出的是对善的皈依、对恶的弃绝、对信仰的坚守、对流俗的轻蔑。在京剧这种忠奸立判、善恶分明的道德舞台上,以黑白两色作为走向它灵魂的视觉通道难道不是最佳的选择吗?

       众所周知,绘画的世界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世界,所有进入这个空间中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被这种二维的世界“平面化”。看到詹勇的工笔人物画,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肯定的答案。他将两位背对背的少妇画在同一幅画面里,也可以说这是一位演员背对着镜子正反面。不管这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在这两个相互对映的空间维度中,显露出的都是一个主题:他似乎在讲述一个京剧演员的两面性,她即有美艳照人的一面,也有黯然伤神的一面;即有风采荣耀的一面,也有卑微屈辱的一面。詹勇作品中的喻义也许能写一篇心理分析的论文。最起码,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这种对空间关系的二元建构,表明了詹勇具有一种开放的当代视野,至于他在其中寄予的什么还等待着人们的重新发现与再度阐释吧。

       有时,一幅画足以让人名传千古,正像一本书、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一样。然而,再精彩的作品,世态沧桑,时过境迁,也有受人诟病,被人指责的时候。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似乎没有什么百世流芳的经典。包括学术思想的表达也是一样。当年,王国维去世两年之后,清华弟子屡次请陈寅恪为其题写铭文。陈寅恪数辞而不获,最后只得应允。陈寅恪在他书写的铭文中,充分肯定了王国维的学术建树;同时,强调了治学求知的根本在于:“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这乃是对王国维学术精神的至高评价。然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陈寅恪在盛赞了王国维生死两忘的治学精神之后,笔锋一转,说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就是说,尽管王国维的学术地位无人能够替代、他的学术思想没人能够鄙视。但是,他的学说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他的理论也并不是不可商榷的。现在,他之所以被人铭记、受人尊奉,并不是仅仅因为他的学问,比学问更重要的是他所崇尚、所倡导、所践行的那种独立的自由的人格精神——这才是他永恒的价值之所在。其实,陈寅恪所表达的不只是对学者的人格精神的盛誉,也包括着对艺术家的期许,他们之所以令我们敬佩,并不仅仅是基于他们的才华,而常常是基于我们对其精神的感怀。我们在此,觉得詹勇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他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画室里耕耘,年复一年地在他的斗室中创作。没有人逼他这么做,甚至也没有人告诫他这样做。自己认定的路他自己走。他的作品就是他灵魂的外化。一位前辈看到他如此精雕细刻地作画,说他这是“往死里画”!不管这是对他执著于自己的画法赞誉,还是对他痴情于自己绘画世界的警示,他依然故我。

       现在,他的个人展览揭幕在即,在一个用作品说话的行业里,詹勇是一个胜利者。他以自己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他作为一位画家的个性存在方式。我衷心地祝贺他!

2014年10月31日

 


相关文章